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当前位置:供应信息分类 > 古董拍卖 > 字画 > 其他字画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征集送拍2024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征集送拍2024
  •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征集送拍2024
  • 供应商: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 价格:
    7.00
  • 最小起订量:
    1件
  •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 手机:
    19102030840
  • 联系人:
    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 产品编号:
    212485927
  • 更新时间:
    2024-03-04
  • 发布者IP:
    183.9.105.103
  • 产品介绍
  • 用户评价(0)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征集送拍2024

  Lot2543

  李可染 1907-1989 雨后飞瀑

  立轴 设色纸本 1988年作

  68×45 cm. 约2.8平尺

  估价:RMB 4,000,000-5,000,000

  【题签】李可染雨后飞瀑图,苏庚春题笺。印文:苏、庚春

  【展览】“迈上新时代绘画创作高峰——人美‘大红袍’出版30周年作品展”,人美美术馆,北京,2023年11月6日-12月3日。

  【出版】《迈上新时代绘画创作高峰——人美“大红袍”出版30周年作品集(近现代卷)》第74-75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23年。

  【说明】

  1.此作原系北京文物商店旧藏。

  2.此作收录于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官方网站中的李可染艺术库中,作品编号为:LKRAF-L-00331。

  李可染在瀑布下

  李可染《雨后飞瀑》“雨余树色润,山静瀑声喧”。题诗极好地揭示了此图的意境及意匠的妙处。与李可染的其他作品相比,此作相对单纯,因而观众的注意力可以全力倾注于这个不是很大的景致而欣赏其细节。我们阅读的层次应该是:雨余、树润、瀑喧、山静。在南方的大山深处,夏雨初歇,每一片树叶都滴著雨水,汇成股股山泉,从林隙里钻出来,流到断崖跌落成瀑。喧闹的瀑声更显出山谷的幽静,因为山中无人。

  ——王鲁湘

  20世纪70年代,李可染创作了多幅井冈山题材的作品。接受创作任务的时候,他还没有去过井冈山,这些作品都是根据照片资料来创作的。后来他去井冈山写生,发现井冈山的树木太葱茏,整个山上看不到一块石头,甚至没有一点土壤暴露出来,并且阴雨连绵,烟雾蒙蒙,山上总是湿漉漉的。李可染突然觉得没有一种传统的笔墨表现过这样的对象,一时不知道怎么下手。这个时候,进入晚年的李可染开始了新的探索。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攻克了如何表现“密林烟树”这一艺术上的难题。

  80年代可染先生的山水作品大体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山河壮丽型。《阳朔》《阳朔胜景图》《黄山烟云》《无尽江山入画图》《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都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突出了山体的沉雄,江水的和天光的明亮,黑密肥腴却又岚光四射,具有山水画纪念碑的气势。另一种是密林烟树型,《树杪百重泉》《雨余树色润》《山静瀑声喧》和《黄昏待月明》,则以林荫深处墨法积破的丰富层次,在迷离幽深的空间中,衬出逆光的树冠边缘,以及欢快奔流的白亮亮的溪水流泉,给人以宁静中的喧哗,幽暗中的明媚。普遍的特点是整体感强烈,山川浑厚,空间幽深,墨韵苍茫,气格雄浑,布局饱满。观赏这些作品,不免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之感。

  晚年的李可染,强烈意识到自己在中国画道路上依然是一名“白发学童”。他在1986年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人作品展上写下的两句话:“我不依靠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个苦学派”,此时李可染已是79岁高龄。“苦学派”的概念成为李可染晚年心境的写照,他不止一次对人说“我是时间上的穷人”,有一种紧迫感促使他更加勤奋、超负荷地工作。他感到自己的许多想法来不及完成了,需要靠一种集体的力量接力做下去,将自己开辟的道路拓展下去。

  观此幅《雨后飞瀑图》笔墨及构图,亦应属于其“飞瀑山水”系列的构图,同样题材反复创作与研究,体现的是李可染笔耕不辍、学无止境的精神。本幅作品有着一片空山新雨之感,上题有:“雨余树色润,山静瀑声喧。”屋瓦、凉亭、拱桥点缀其中,令人如身临如诗世界;使观者如闻泉声、营役顿忘;有欲游欲居出尘之想。李可染先生晚年画艺和书法已臻化境,熟能生拙。这种雨后清新画境的艺术效果,正是先生晚年寄情山水的得心之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Lot 2532

  李可染 1907-1989暮归图·行书诗句

  镜心 设色纸本 1984年作

  画:70×47 cm. 约3.0平尺

  书法:72×45 cm. 约2.9平尺

  估价:RMB 800,000-1,000,000

  【说明】

  1.上款“畹妹”即李畹(1920-2013),江苏徐州人,李可染四妹,中国美协会员、南艺学院教授。1920年生于江苏徐州,自幼跟胞兄李可染习画。1940年国立艺专学校毕业,先后在江苏省美术工作室从事专业美术创作,1960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1962年随李可染赴北戴河研习山水画,曾先后在全国几大城市举办山水画个展。人物画创作以澄怀悟道的心境创作的达摩形象,深受李可染先生的称道。作品在全国及省级美展多次获奖,为国内外多家术馆、博物馆收藏。

  2.Lot2532-2533均由李畹家属提供

  上世纪80年代初,李畹与二哥李可染、二嫂邹佩珠在师牛堂。

  李可染有关暮归题材的作品有多重表现方式,有牧童与牛的单独组合,也有牧童骑牛与山瀑的组合,也有牧牛孩童与树林的组合等等。在所有组合中,可染先生对画面的表现都可简可繁,简单的画面寥寥数笔意境深远;繁复的处理方式正如本场这件作品可将茂密的林木以其特有的点染和背光表现出来,墨韵厚重,构图坚实,更惹藏家珍爱。

  以积墨表现山体浑厚华滋,用它处理傍晚的树林,郁郁葱葱,别具韵味,这是可染独有的绘画手段。只有可染先生能够捕捉夜幕降临时分,林中看似黑暗而又存在丰富的秩序,黑暗中有茂密的枝叶,飞舞的燕雀,夕阳的余辉,一切构成鲜活的生态,这是牧童所看到的的,也是作者能够体会到的自然微妙变化。

  同组的李可染书法,选择伟人《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以自己独特的“酱当体”书赠妹妹李畹,内容直白肯定,充满对“畹妹”的鼓励和期待。

  Lot2533

  李可染 1907-1989 荷塘清暑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85年作

  73.5×42 cm. 约2.8平尺

  估价:RMB 4,000,000-5,000,000

  【说明】Lot2532-2533均由李畹家属提供。

  在中国传统绘画里,“消夏图”也许不是得到最多的艺术家描绘的,但却是杰作迭现的题材之一。早在宋朝,马麟就有《荷香消夏图》、赵令穰也有《湖庄消夏图》,此后,这一题材被后世的艺术家多方渲染、临摹,遂洋洋成一大族。事实上,“消夏图”反映的是典型的文人情趣,这也是它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可染《荷塘消夏图》1985年作

  八十年代开始,李可染的山水更加强化整体感,强调光的表现,布局讲求水墨黑白之间的对比。画中饱含水分,极富氤氲之致,水榭背倚的夏山、塘边垂柳与塘中风荷,以浓墨渲染勾勒而成;浓阴环抱的水榭、荷叶取淡墨,间以留白,著意水光粼粼的表现;以柳丝低垂和细荷孤立,写出似有微风掠过的氛围;榭中二人闲坐,既似静听柳荫中鸣蝉长歌,亦似陶然于水塘间的荷香。与早年《消夏图》笔意高简、不求形似不同,此作既强调自然规律,又属意意象的惨淡经营,黑白灰的调子鲜明响亮,意境也由早年的高古潇洒变为浑厚苍茫。

  Lot2534

  李可染 1907-1989 陡壑夕阳

  镜心 设色纸本 1962年

  约2.4平尺

  估价:RMB 1,800,000-2,200,000

  【展览】“李可染作品特展”,北京今日美术馆,2005年5月。

  【出版】《散珍集成——私家藏中国书画》(壹)第10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说明】本拍品经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鉴定为真迹。

  现有材料中,从1962年开始至1964年,是李可染创作的一个高峰期,在此期间先后共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本件作品正是创作于1962年,表现的应该是黄山景色,“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许多画家都对黄山情有独钟,李可染也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不仅是石涛的豪言壮语,更是李可染的创作理念。李可染曾几次登上黄山,力图将黄山用新的笔墨语言表现出来,以表现出深邃浑厚的意境。

  李可染的水墨画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捉住人们的感觉,而在这悲怆旋律的制约下,画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会被这“黑色世界”造成凄迷的基调。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独特的风格,可以用“黑”“满”“崛”“涩”来概括其艺术内涵,无疑地,李可染为水墨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他的画面结构,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一种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划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

  李可染《人在梅花万点中》(左)1962年作于 北戴河 69.8×47cm 北京荣宝2018秋,成交价:RMB 1380万

  李可染《黄山烟霞》(右)1963年作 68×46cm 北京保利拍卖 2023春,成交价:RMB1725万

  此幅《陡壑夕阳》来自他的长期的对外写生,笔下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饱含着他的黄山情结。画中的山峦起伏,彩霞涌动,斜阳余晖下,金光璀璨;位于中景处的主体部分应该是黄山清凉台,画中人物在此观景畅游,远山叠嶂起伏,绵延千里,画中飞瀑从山林深入奔腾而来,一泻千里;潺潺溪水与静谧山林形成明显对比,互相衬托,宁静而又和谐。山石的厚重与光的流转、树林的飘柔在对比中达到和谐,在统一中形成对照。画中之景都源于自然,又非对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李家山水的创造。

  从时间上看,这幅《陡壑夕阳》是李可染转折期的作品;但从笔墨和形式上,则是典型的新山水,表明李可染在此时期已经形成体系。画面没有用其后期黑密的笔墨去把黄山之美遮蔽,而是用赭色点染,在表现烟霞的同时,更让黄山之烟雨朦胧的感觉十分突出,同时更让画面充满一种通透感。气象多变、烟霞幻化的黄山在画家的笔下更加气势雄浑。以千峰万壑为主体的视觉图式是李派山水积墨法与素描体面造型法完美融合的图式,也是成功把握自然造化总体气象的经典图式。

  Lot2542

  李可染 1907-1989 万花凋谢余梅妍

  镜心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69×44 cm. 约2.7平尺

  估价:RMB 1,000,000-1,200,000

  【说明】上款人林孟熹(1928-2006),祖籍广东番禺。195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政治系,主修国际法。毕业后分配至中央宣传部,后调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20世纪70年代末他举家迁往香港,投身工商界。林孟熹先生早岁出入一代宗师叶恭绰之门,受到熏陶和影响,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书画收藏颇有兴趣。他与大陆、香港许多近现代画家多有交往,并邀请一些画家到北美、港澳等地访问,故直接得到书画家的许多佳作馈赠。

  “人在万点梅花中”是李可染十分喜爱的题材,类似的构图模式最早见于20世纪60年代初,画家运用艺术想象力,将多种景物移植在一起:无锡梅园盛开的红梅进入苏州拙政园内,园内的假山亦变成桂林的奇峰怪石。在这类画作中,画家省略了无关宏旨的细节,也不再拘泥于绝对的写实,将这些分属不同地域却极富表现性的景物融为一体,按照心中生成的意象重新组合,呈现出新的格局与意境,这是一种有趣的实验,在“重置”中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正体现出画家在60年代的“采一炼十”的艺术主张。

  此幅中,画面构图饱满,图中背靠假山,耸若巨岩,前沿水阁迴廊,半山有亭翼然,游人置身其中,游目处,红梅万朵,盈枝绽放,灿烂若霞。梅花以胭脂点染,笔肚稍留水分,笔尖沾色,顺树枝结构依势点染,基本上不调整用笔方向,只做大小、疏密、浓淡、枯湿的变化,花点又被水或者淡色化开一些,竭尽变化;山石则用浓淡水墨层层渲染,压一压火气,与梅花的艳丽形成鲜明对比;点景的凉亭、人物虽简,但也用笔精心,笔笔到位,掩映于满园梅花中,富有生活气息,可称点睛之笔;画面上方的题诗“万花凋谢余梅妍”,甚为罕见。以行书写之,长短错落,笔势多变,与虯曲的梅枝相映成趣。整体而言,此幅章法新颖巧妙,笔墨老辣恣放,在极简的素材中表现出了意境的独特性和造型的丰富性。正如画家所言:“要表达意境,就必须千方百计地进行意匠加工,只有有了高强的意匠,才能充分地以自己的思想感情感染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