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当前位置:供应信息分类 > 古董拍卖 > 瓷器 > 瓷器工艺品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什么藏品成交最好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什么藏品成交最好
  •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什么藏品成交最好
  • 供应商: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 价格:
    9.00
  • 最小起订量:
    1件
  •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 手机:
    19102030840
  • 联系人:
    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 产品编号:
    215085703
  • 更新时间:
    2024-03-27
  • 发布者IP:
    119.143.199.58
  • 产品介绍
  • 用户评价(0)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什么藏品成交最好

  Lot152

  近代 顾景舟、韩美林合作宜兴紫砂鹧鸪提梁壶

  钤印:「顾景舟」、「壶叟」、「景舟制陶」

  13.3cm wide

  来源:

  台湾重要私人珍藏

  出版:

  《壶锦:当代紫艺珍品集》,锦锋国际贸易,香港, 1992 年

  《韩美林艺术作品集》,锦锋国际贸易,香港, 1992 年

  徐秀棠、山谷,《紫砂泰斗顾景舟》,上海古籍,上海,2004 年,页156

  《壶锦:当代紫艺珍品集》,锦锋国际贸易,香港, 1992年

  《韩美林艺术作品集》,锦锋国际贸易,香港, 1992年

  徐秀棠、山谷,《紫砂泰斗顾景舟》,上海古籍,上海,2004年,页156

  估价 ESTIMATE:

  HKD 5,000,000-7,000,000

  顾景舟制鹧鸪提梁壶

  ——两位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合璧之作

  文/ 黄健亮

  此壶以紫泥抟制。鹧鸪提梁壶式,提梁扁而方中寓圆,后端圆润,单支点,前端方挺,分叉。圈钮,壶盖为嵌盖微盎,壶身呈扁圆柱体,二湾壶流,略似鸽嘴。盖内钤「顾景舟」三字阳篆方章,提梁内侧钤「壶叟」二字阳篆小章,壶底「景舟制陶」四字阳篆方章,提梁上精刻「古阳羡人景舟制并刻」,壶身一侧刻双鱼,一侧刻「能尽我心即佛心 壬申年 美林书」,款文最右阴刻「牛」生肖圆章。

  (一) 能尽我心即佛心——作品赏析

  鹧鸪提梁式壶身扁圆,线条简洁明快,此式设计颇具现代感,乃顾老博采当代设计理念后融会而成,朴而雅,拙而密,当得大家之作。朴者,鹧鸪提梁式上下利索而不臃肿,提梁的扁方,呼应壶身的扁圆,前支的分叉,目的是避免视觉上的重复,藉由不对称增添动态感,壶钮圆环则是壶式竖起之形,藉此衔接整体构型风格。雅者,简单的壶式,承载了深厚的情思与意涵,以情志胜。

  所谓拙而密者,此壶泥料为上世纪后期宜兴紫砂工艺厂特制,出窑后铁灰如古砚,呈现一种严整简素的古穆气息,配合此壶造形,相映出一种古今兼容的现代紫砂面貌。所谓拙,除了去除虚饰堆垛的实用性,全器上下透显的金石气息,还见于顾老特意修钝的壶嘴,或者壶身以啄刻法刻成的彩陶文化双鱼图腾。密者,则自然是顾老严谨的施作工艺。鹧鸪提梁式虽属圆器,却处处蕴方,如扁圆的造形、提梁的方稜等;虽然处处蕴方,却处处修圆,本该是方的锐利,却总修出倒角。壶内的太阳纹,盖内挽盖石的刮修痕,壶面明针一遍遍走过所留下的修整痕迹,也正可见出顾老的一丝不苟。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潘持平,从专业上如此理解鹧鸪提梁式:「刚柔相济,是该壶的主旋律。壶身、提梁、壶钮,乃至壶嘴的嘴面处理,围绕主题,协调统一,恰到好处。特别是提梁的前叉,柱枝遒劲,力透出与命运抗争的勇气。而视觉上,饱满的壶口,微凸的壶盖,既是造形上的衔接过度,也是先生追求的精神状态。」

  (二) 啜墨看茶,景舟制陶——印款见墨缘

  顾景舟一生用印繁多,且因喜好篆刻,许多印章乃顾景舟自篆自用。顾景舟印款大抵可分三类:为商号制壶专用的斋堂印款、顾景舟自身名号印款、表达创作心境的闲章,最末一种尤其能反应顾景舟的人生际遇。

  此件〈鹧鸪提梁壶〉共享三印。盖内「顾景舟」三字阳篆方章为篆刻家任书博40 年代所刻,印证着顾景舟那段由铁画轩老板戴相明引介,与上海书画圈过从的经历,据戴相明后人回忆:「汪寒汀大师来我家的时候,他有四方印给我父亲,其中两方印是我父亲的,另两方印是由我父亲转交给顾景舟的,因为有这两方印以后,顾景舟做了五把石瓢壶。」那两方印,其中一方便是用在此件〈鹧鸪提梁壶〉上的「顾景舟」印。

  文革时期,顾景舟与黄养辉、高石农、来楚生等篆刻家交厚,而此件〈鹧鸪提梁壶〉底「景舟制陶」四字阳篆方章便是黄养辉于60年代所刻,这一时期的篆刻名家替顾景舟所刻印款也大量见于顾景舟中晚期作品。

  此壶提梁内侧所钤「壶叟」二字阳篆小章则是顾景舟70年代末、80年代初自刻,这枚闲章多落于鋬梢,晚期作品几乎每器必钤,盖因顾景舟五十余载竞抟埴,技艺已炉火纯青,「壶叟」之印,正象征着顾景舟对人生和壶艺的总结和反思,此件〈鹧鸪提梁壶〉提把上另有韩美林手书,顾景舟所刻「古阳羡人景舟制并刻」铭款,这类刻款之作在顾景舟晚期渐多。总之,此件〈鹧鸪提梁壶〉涵盖了顾景舟早、中、晚期所用印款,而壶身铭款也可视为顾景舟与文人、艺术家合璧作品的特征。

  1984年顾景舟赠戴相明印谱。含〈鹧鸪提梁壶〉钤盖三印

  顾景舟释印手稿。含〈鹧鸪提梁壶〉钤盖三印

  (三)泥上指爪寄深情——鹧鸪提梁壶由来

  鹧鸪提梁式为顾景舟首创,名之「鹧鸪」,背后实有一段鹣鲽情深的感人故事。

  顾景舟49岁时方与小他11岁的徐义宝结为夫妻。1983年,两人结褵将满二十载,夫人却身罹绝症,顾景舟偕妻赴上海求医,由于疗程安排,必须待在上海住一段时间,住宿所费不赀,成了问题。幸有友人周圣希相协,将老夫妻安顿在医院附近的淮海中学寄住。校园附近的树林里常传出咕咕、咕咕的鹧鸪鸣叫声。「行不得也,哥哥!」这是古人从鹧鸪声中领略出的音、意。想到命运坎坷,顾景舟心绪也不由受鹧鸪影响。

  周圣希怕顾景舟住宿期间寂寞,便请顾景舟传授点砂艺,好让他藉此排遣心情。顾景舟也去信给弟子备好工具、泥料,准备搏砂。顾景舟平时制壶十分讲究工具,但这两个多月的期间里,什么都只能将就,木工用的刨子,替代打泥片的搭子,以及几种常规制壶工具。面对来慰问的弟子们的惊讶,顾景舟往往笑言办法总是有的。鹧鸪提梁壶式便是顾景舟此时创制的。周圣希曾参与商讨了此壶的形制与壶名。周圣希建议提梁对称设计,顾景舟改为不对称式;壶钮圆环造形则为顾景舟采纳;周圣希在顾景舟提出的几个命名备案中选择「鹧鸪」,最终成了定案。鹧鸪之名,顾景舟曾向弟子潘持平解释:「一是抽象的形似,二是取一种名茶叫『金缕鹧鸪斑』之意。」鹧鸪斑描述的是茶盏窑烧时釉面烧出的油滴,「金缕鹧鸪斑」之句,描述的便是在鹧鸪斑茶盏研开茶膏的情景。

  顾景舟1983年寄宿沪上时创制首件鹧鸪提梁壶时,在底部题刻铭记:「癸亥春,爲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记命途坎坷也。景舟记,时年六十有九。」晚唐诗人郑谷〈鹧鸪〉「凄离幽冷,悲唳沈重」,顾景舟想必是从象征意义的层面来为鹧鸪提梁壶名。「行不得也,哥哥」,顾景舟去往医院的路上的鹧鸪声中,不知是否仿似爱妻为了怕顾景舟看到她的憔悴,顾景伤情,而透过鹧鸪试图叫停顾景舟?从医院回返的时候,又不知是否是爱妻在一人面对病魔的无助下,透过鹧鸪对顾景舟的求援?顾景舟创作鹧鸪提梁式,寄托的正是顾景舟面对人类命运的满腔愁绪,也是为了在必然消逝的世界里,定格住那些转瞬即逝的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结晶。

  1992年底,宜兴紫砂工艺厂与香港锦锋贸易公司联合举办〈宜兴紫砂壶艺大展〉,顾景舟作为当代紫砂泰斗,作品备受瞩目,顾老十分慎重地将九年前创制的〈鹧鸪提梁壶〉细节略作调整,重新制作了本次拍品〈鹧鸪提梁壶〉,并且郑重其事地邀请著名的当代造型艺术家韩美林为此壶进行书画装饰。

  1992年12月香港的〈宜兴紫砂壶艺大展〉十分成功,轰动港台。当时同步展出的另一件顾景舟制壶,刘海粟题字的〈夙慧壶〉2023年在台北以台币5,400万成交。

  (四)艺海无涯乐作舟——紫砂艺术成就与历史评价

  紫砂泰斗 顾景舟(1915-1996 年)

  顾景舟(1915-1996 年),原名景洲。生于宜兴川埠, 5 岁入学东坡学堂,学习四书五经、史记等传统课程外,尚有外文、数学、史地、体育、音乐等新式课程,毕业后随校长吕梅笙学习古文三年,能背诵百多首唐诗和《古文观止》大部分文章,打下扎实的国学功底,但家中经济情况,使他无缘进入中学深造。顾景舟17 岁时改随祖母邵氏习陶,此即其陶艺生涯起点,相较一般陶手起步较晚,却后发先至。1934 年随其父聘僱至家授艺的紫砂陶手储铭学艺,很快便崭露头角,自云:「在我二十多岁时,我就已挤身同行与名手之列,出名了。」

  从宏观角度来看,紫砂史上有四座高峰,第一座高峰时大彬完备了紫砂的成型工艺,紫砂壶制度已成;第二座高峰为清初陈鸣远,上承明代浑朴,下开清代清丽工巧的抟砂风格;第三座高峰为清中陈曼生,以文人身份积极介入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于紫砂的文人壶传统有振衰起敝之功,也使紫砂的造形、装饰风格面目一新;第四座高峰则为近当代七大艺人,其最重要的贡献则在传承与创新。

  顾老成为壶艺泰斗的关键因素,在于他有更广博的学识,更强的学术论述能力,而这与他勤勉学习各类知识,与各方文人、学士交流,多方拓展视野的艺术养成途径密不可分。便以本篇文章聚焦的鹧鸪提梁壶为例,单此壶式,便将顾老的古典诗词素养、与韩美林进行艺术的跨界合作等内蕴铭刻其中。事实上,回顾前文所述的紫砂发展史四座高峰,顾老成就宗师之路,也与大彬、鸣远无异,皆是与文艺人士大量切磋琢磨后的结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顾老时时自我充实的治学态度,便也映射出他刚健自主的人格内涵,显现为顾老在过往各类政治运动中持守的风骨。顾老的泰斗之名,也许还要纳入众人对顾老人格的钦敬这个因素。

  简言之,顾老成为壶艺泰斗是多方因素综合的结果,陶艺名家夏俊伟便总结地很好:「顾景舟大师,严谨的艺术作风,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博采众长的宽广胸怀,是他六十多年壶艺生涯的真实写照,不愧海内外人士称之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

  (五)整饬今风雅,规摹推大亨——工艺特色与作品风格

  据学者黄怡嘉研究,顾老紫砂技艺全面,掌握从选矿、泥料配制、烧成到成品加工等全面工艺知识,对造形研究独到。制器造形端庄严谨,比例适度,线面清晰。他提出紫砂壶艺三要素:形(壶的形象)、神(壶形象所表达的情趣)、气(形象内涵实质性美的品格)。三者相合,作品气韵方能生动,方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及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顾老壶艺风格多样,创作生涯中圆、方、塑、筋纹器诸式皆见,但以圆器为主。顾老之名尤噪于光货,因为光货不事堆雕,毫无假借,亦无躲藏,全身线面毕露,毫厘之差都不易遮掩躲闪,完全靠造形合度准到,线面转换周正、舒坦,和色调雅合来完美一件作品,因此也最见制作者的功力。

  顾老壶艺风格源流可谓是上承名宗,下开大雅。顾老在上海仿制历代紫砂名作期间,对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等明清大家的作品多有临摹,其中对邵大亨尤为推崇。顾老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推许道:「经我数十年揣摩,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炼,造形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顾氏对大亨的推崇也化为实际的临制,并从中得到技艺的提升,他说:「……经仿制邵大亨的作品,壶艺水平产生了飞跃。」由此形成了简练朴雅,整饬不失自然的砂艺风格,并以此为体,再以各方人士、各种艺术门类的切磋琢磨为用,成为顾老壶艺的创新动力。

  (六)相知相惜,心声合璧——造型艺术大师韩美林

  顾景舟大师所制的〈鹧鸪提梁壶〉壶身一侧刻双鱼,一侧刻「能尽我心即佛心」,执笔者正是当代著名的艺术家韩美林,他与顾景舟相交多年,两人无话不谈,韩美林自述与顾老交心的历程道:「自古以来,有两种人的哭最动人。一是少女的哭,二是老人的哭。我跟顾老见面那年,他已经65 虚岁。我们两人的谈话,从开始就没有一句客套,全是交心。我把自己为什么坐牢,在狱中遭受了多大的苦难讲给他听,他听着听着,两行清泪顺着脸颊往下流,他那种无声的悲泣,太让我震撼了。」正因知交如此,韩美林引用林则徐对联「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似乎也是呼应了顾景舟当年在上海为病妻治病时期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顺时听天,但尽人事。

  韩美林,山东济南人,1936 年生,当代造型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8 年韩美林获邀成为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的主要设计者。他在绘画、书法、雕塑、陶瓷、设计乃至写作等领域皆有辉煌成就,深具求新求变的艺术特质。然而所谓新变,却是深植于传统,扎根于民间,既善于向传统取经,同时兼容西方审美的艺术风格,韩美林认为,民族传统是一种气度,一种神韵,一种无论怎样夸张变形都难以抽离的灵魂。

  上世纪80 年代始,韩美林将注意力转向陶瓷,接触到紫砂,从而与顾景舟结缘。

  1979 年北京的宜兴陶瓷展览会激起了韩美林对紫砂的浓厚兴趣,隔年便前往宜兴拜会顾景舟,探讨如何将现代陶艺设计引入紫砂壶创作。此后韩美林数度往返,前后设计了上百款极具现代感和装饰风格的紫砂器造形,其中便包含了顾景舟的〈此乐提梁壶〉、〈提梁磐壶〉。本文主角〈鹧鸪提梁壶〉也循传统文人壶模式,由顾景舟制坯,韩美林落款,铭文「能尽我心即佛心」等字,即是韩美林向各地古文明遗迹采风,融会甲骨、石刻、岩画、古陶等历史文化遗存综合呈现的创作风貌。

  右起:韩美林、汪寅仙、顾景舟、周桂珍

  Lot 180

  清乾隆 铜雕盘龙大摆件

  85cm long

  来源:

  巴黎家族旧藏

  估价 ESTIMATE:

  HKD 3,800,000-4,200,000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其形象出现在约六千至七千年前黄河流域。翻开龙的历史,其造型之多变,令人目之为眩,千种姿态。在中国早期龙作为图腾,在商代甲骨卜辞中就曾出现其具有神性的记事,如「其作龙于凡田,有雨」,「帝隹兹邑龙不若」,均显示出龙是司行雨的神。其后古人不断对龙这一图腾的艺术加工,使之日益神化。西汉时期,从壁画来看,龙已有代表皇权的特征。《史记·高租本纪》关于汉皇室源流的记载中,龙与刘媪生高祖,说明龙已经作为皇室的象征。

  东周时期,中国的科学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造成了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有一组战国-秦的青铜龙(图1),龙体中空,形体巨大,两条龙交缠角斗在一起,极具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史书上记载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铸以为钟鐻」的大型乐器架的底座。本拍品虽然与陕西历博的这组青铜龙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的区别,甚至其功用亦有区别,但是内含的历史文脉、文化意义和背后权力的象征均是相通的。

  图1 战国- 秦 青铜龙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

  本件铜龙为精铜铸造而成,其形象极为形肖逼真,龙身形呈「S」形回首状,龙尾又作呈「8」字形的环绕之态,整体上既显龙身修长,又不失遒劲威猛。龙首塑形生动,龙额凸鼓,双角后压,眉高目深,如意大鼻,龙口大张,露出尖牙及后卷的龙舌,双耳微拢,面部须毛及脖颈后长发成绺逐层后扬,有迎风飘逸之态。在立体塑形之外,还以细密线刻等手法,刻画龙耳、眉骨等须毛细节,使龙之形象更富具象传神。龙背满布龙鳞,鳞片规整,排布有序,龙背部插嵌高起的凸脊,随龙身扭动之身形贯穿至龙尾,龙脖颈下出鳍,腹部作节腹特征。龙尾作分绺式,如逐层盛开的长花瓣,穿插交错,颇富轻盈之态,尾毛亦以细密线刻手法表现。此龙均形神兼备,为藏家家中摆放的双龙(图2)中较大者,可见整体姿态相似,其组合形成二龙互相缠绕、穿梭打斗、争相吞咬之势,尽显游龙灵活之态和威猛之姿,力量感和动感十足,是一件高等级的宫廷铜制艺术品。

  图2 藏家家中的原始照片

  清代宫廷造办处有专门制作各类铜器的作坊,包括匾额对联、陈设品、文房用品、供品等多种,主要由造办处的铸炉处、铜鋄作等处制作,尤其是铸炉处,不仅负责铸造各式铜炉,大型的铜缸、铜狮等室外铜器也都由此作铸造。室外陈设类铜器,除了常见规制的鼎、炉等器外,亦有仿生形象的香炉,如制成龟、鹤、龙、凤等造型,另有铜狮、獬豸、麒麟、象等体量宏巨的动物铜塑,如故宫博物院太和殿门前的铜铸狮子,太和殿前陈设的铜龟、铜鹤香炉等。铜龙多见于清代的宫殿园林的陈设使用,档案记载,乾隆五年五月三十日,命铸炉处铸造盘龙伏凤一对,放置于方壶胜境前大桥两旁;乾隆四十七年三月二十二日,命铸炉处铸造出水铜龙口二十四口放置于长春园的远瀛观。(参见张丽:《清宫铜器制造考——以雍、乾二朝为例》,《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3年第5期,第120页、123页。)铸造铜龙陈设一直延续到清末,如于慈禧太后五十寿诞之际,铸铜龙形香炉一对陈设于储秀宫正殿前(图3)。除作为陈设铜器外,在皇家建筑上也多有体量宏大的铜龙装饰,如故宫雨花阁阁顶四脊上的四条鎏金铜龙(图4),承德避暑山庄须弥福寿之庙的妙高庄严殿殿脊上匍匐的八条鎏金铜龙(图 5)等,都是龙形铜塑的经典。

  图3 铜龙 故宫储秀宫殿前陈设

  图4 故宫雨花阁阁顶四脊上的四条鎏金铜龙

  图5 承德避暑山庄须弥福寿之庙的妙高庄严殿殿脊上匍匐的八条鎏金铜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与天文学的关系紧密,历代观天象的仪器多用龙装饰,明清时期皇家主导制作的天文仪器尤为突出,如明代的浑仪、简仪,清代铸造于康乾时期的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象限仪、玑衡抚辰仪(图6)等,多铸铜龙作为构件,与仪器巧妙组合,龙既是仪器辅助装饰,又可依托龙之修长身形作仪器架构,发挥支撑作用,而将作为皇权象征的龙,装置于作为皇家礼器的天文仪器之上,也象征着古代帝王对天时的掌控,集功用、装饰与寓意为一体。

  图6 清乾隆 玑衡抚辰仪上的铜龙

  清代宫廷室外铜器以铜锌合金的黄铜铸造为主,黄铜具有不易锈蚀特点,制作多采用拨蜡法和翻砂法铸造,一般像铜狮、铜象、铜龟、铜龙等大型铜铸动物,以拨蜡法制作,这一对铜龙便是采用此法铸造而成。拨蜡法一般是先制作芯型,将蜡片黏附在芯型上,捏出器物大体形状后仔细拨出各个部位的形状花纹,再在蜡膜上涂上泥料,之后化掉蜡模,在空腔中浇注铜液而成。所用蜡为黄蜡,即公蜂分泌物熬制的蜂蜡,熔点较高,是明清时期制作蜡模常见蜡料。(参见欧阳玉榕、周文丽:《从造办处档案看乾隆朝清宫室外铜器的制造技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2月第27卷第1期,第49页。)这对铜龙体量较大,形制特别,用铜精良,塑形考究,纹饰精美,打磨、修整精细,显示出清代中期宫廷制作大型铜器陈设的高超技艺。

  Lot 176

  明宣德 朱漆戗金「皇明祖训」云龙纹盒

  39.1cm wide

  估价 ESTIMATE:

  HKD 1,250,000-1,850,000

  漆盒为长方形,翻盖,盖面作盝顶,盒前脸有铜扣,可锁闭,盒背如意形铜合页两枚。盖身以子母口扣合。盒通体髹朱红大漆,于红漆地上做戗金云龙纹饰。盖面中央在长方形签内以细密网目纹戗划填金楷书「皇明祖训」四字,左右两旁为对舞的双龙,祥云缭绕,龙为五爪金龙,右升左降,龙身遒劲有力,整体刻画形肖细腻,二龙之威武气息扑面而来,具有永宣时期的特点。盒盖四壁装饰卷草纹,盒身四壁饰如意云气纹。盒内壁光素,大漆因年久而出现长竖条状龟裂。明代宫廷制作的漆盒造型多样,此盒为明代皇室专门贮存明太祖朱元璋编撰的《皇明祖训》而作,是专做专用的漆盒,长方形造型适用于盛装册页,相似的还有盛装「大明谱系」的盒匣,可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图1)。

  图1 明宣德 红漆戗金双龙纹大明谱系长方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朱漆《皇明祖训》盒见于明代画作,如明代描绘年轻的万历皇帝到天寿山祭祖的人物画长卷《出警图》中,就有扈从手捧朱漆《皇明祖训》盒(图2)。

  图2 明代《出警图》,扈从手捧朱漆《皇明祖训》盒

  从工艺上看,此盒采用了戗金手法,戗金一般是于朱色或黑色漆地上,先以针或刀阴刻出纤细的花纹,然后再在阴纹内打金胶、上金粉,使之成为金色花纹图案。在漆器上运用戗金工艺,最早见于陶宗仪《辍耕录》的相关记载,明代此工艺已是发展成熟的髹漆技法之一。在明初朱檀墓内发现的云龙纹朱漆箱,即采取戗金工艺于箱体四壁上戗划龙纹,虽埋藏地下,但金色依然夺目,是目前所见元明之际可代表戗金漆器水平的制品之一。这件戗金漆盒,整体髹漆均匀,戗金花纹精细,纹理清晰,线条纤细流畅,工艺精良,虽经岁月,金色有所脱落,但仍不失皇家气象,为明代宫廷漆器成就的代表器物之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清宫旧藏

  Lot 167

  明 黄花梨嵌百宝盖盒

  25.2cm wide

  估价 ESTIMATE:

  HKD 700,000-900,000

  盒取材黄花梨,取材难得,质地细腻,色泽沈稳,纹理变化多样,观之令人赏心悦目。盒长方形,子母口,内有两层。内壁光素,外壁上下口沿饰回纹,周身以螺钿等各种珍贵材料镶嵌成图画,侧面饰梅花纹,枝条婀娜舒展,梅花冰肌玉骨,盒顶饰各式花卉盆景、奇石,其间蝴蝶翩翩起舞,设计精巧别致,图案装饰繁而不乱。百宝嵌始于明,盛于清。是把宝石、珍珠、珊瑚、翡翠、玛瑙、象牙、螺钿等一些珍贵材料混合镶嵌,利用其不同的色泽达到五彩缤纷的艺术效果。据张贷在其《夜航船·卷十二·宝玩》所云:「螺钿器皿。嵌镶螺钿梳匣、印箱,以周柱为上,花色娇艷,与时花无异。其螺钿杯箸等皿,无不巧妙。」整器木质精密浑厚,方正大气,纹饰繁密多姿,于沈浑质朴中不失灵动韵味,极具收藏价值。

  盒作长方形,以黄花梨制成,盖、身作子母口扣合,四角作圆角,盖、盒口沿有拐子回纹带饰一周,矮圈足。盒内通体光素,显现花梨木自然纹理,内有套嵌可活动的长方形内盒,套嵌后形成子口,与盒盖吻合。合身外壁整体光素为地,其上以百宝嵌手法,镶嵌各式图案。盖面为独板,四缘微呈四面坡式。盖上以前后两排布局,分别镶嵌大小不等的盆景花卉,前排左右两侧盆景略小,一觚形盆中载阔叶花,有两蝶环绕;另一六角盆中载灵芝,两盆两侧各有一小石,中间为太湖石。后排中部为方形盆花,其内有假山石及牡丹花,一侧花盆中为玉兰花,另一侧瓶中插种桃花,并有双桃果实,几只蝴蝶穿插飞绕于盆景之间。盆花细节表现生动,花盆上还以印刻细线表现花纹为饰,体现瓷盆特点。花叶、枝干、山石等,则分类赋彩,体现其质感。盒面黄花梨木纹饰,自然成为盆花背景,二者相得益彰,互为映衬,独具装饰之美。盒盖立面及盒身立面,则嵌以折枝梅花数枝,梅枝以类木材料镶嵌,梅花以螺钿表现,盛开梅花中还可见花蕊,颇具生意。盒体长面的梅花折枝,或舒展延伸,或几枝叠错;短面折枝,造型别致。整体观看,梅枝苍劲,折枝穿插有致,或含苞、或半开、或盛开的梅花交替布局,充满画意。

  这件方盒的装饰工艺属于明代形成的百宝嵌,是在螺钿镶嵌的基础上,以各类珍贵材料如宝石、象牙、珊瑚、玉石等作出花纹图案,镶嵌于漆木器上,多见于漆器家具,硬木镶嵌也有,但在黄花梨、紫檀等名贵硬木上进行镶嵌的木作比较少见,更凸显用材的珍贵考究。从镶嵌手法来看,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平嵌,即所嵌材料与漆木器表面齐平,常见的软螺钿镶嵌即属此类;另一种是凸嵌,即所嵌材料略高于漆木地子表面,形成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一般百宝嵌或硬螺钿多具此特色。这件方盒即属于后者,系采用较大、较厚的蚌壳制成花纹,切磨后的蚌壳色白如玉,起到类玉、仿玉的装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