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当前位置:供应信息分类 > 古董拍卖 > 瓷器 > 瓷器工艺品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全新合作方式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全新合作方式
  •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全新合作方式
  • 供应商: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 价格:
    7.00
  • 最小起订量:
    1件
  •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 手机:
    19102030840
  • 联系人:
    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 产品编号:
    202787780
  • 更新时间:
    2024-03-14
  • 发布者IP:
    183.9.105.103
  • 产品介绍
  • 用户评价(0)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全新合作方式

  南宋张即之(号樗寮)以能书闻天下,其书初学唐人,后力工汉魏碑刻,攻之魏碑《张朏志》尤勤。后经两晋又归于唐人,复从杨凝式、米芾书中汲取奇峭险峻之势,终而另辟蹊径,卓然成为一代大家。董其昌赞曰:“运笔结字,不沿袭前人,一一独造。”何绍基题张即之《华严经卷第三十六》(京1-398)后纸:“焦山石壁宝贞珉,吴会欣逢手墨新。拔戟苏黄米蔡外,写经规矱接唐人。”[1]

  张即之笃信佛学,好与佛僧为友,好写佛氏语,故其法书以佛经居多,被认为是少数“以翰墨作佛事”的书家之一。翁方纲曾赞叹张即之楷书写经:“提笔之妙烟华霏,游丝制展纵依稀。”据统计,从五十四岁至七十八岁,张即之尝书《维摩经》、《观无量寿佛经》、《法华经》、《金刚经》、《佛遗教经》,以及无纪年的《楞严经》、《华严经》等,[2]凡流传者,均为世人所珍重,只字片楮,犹视如拱璧。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浏览更多→

  Lot 799

  张即之(1186-1263)

  楷书卷

  手卷 水墨纸本

  书法:34.2×60 cm. 约1.8平尺

  跋1:34.2×269 cm. 约8.3平尺

  跋2: 34.2×40 cm. 约1.2平尺

  释文:尔时,华藏庄严世界海,以佛神力,其地一切六种、十八相震动。所谓:动、遍动、普遍动;起、遍起、普遍起;踊、遍踊、普遍踊;震、遍震、普遍震;吼、遍吼、普遍吼;击、遍击、普遍击。此诸世主,一一皆现不思议诸供养云,雨于如来道场众海。所谓:一切香华庄严云、一切摩尼妙饰云、一切宝焰华网云、无边种类摩尼宝圆光云、一切众色宝真珠藏云、一切宝栴檀香云、一切宝盖云、清净妙声摩尼王云、日光摩尼璎珞轮云、一切宝光明藏云、一切各别庄严具云。如是等诸供养云,其数无量不可思议。此诸世主,一一皆现如是供养云,雨于如来道场众海,靡不周遍。如此世界中,一一世主,心生欢喜,如是供养;其华藏庄严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所有世主,悉亦如是而为供养。其一切世界中,悉有如来坐于道场;一一世主,各各信解,各各所缘,各各三昧方便门,各各修习助道法,各各成就, 各各欢喜。

  鉴藏印:

  钱樾(1743-1815):钱樾鉴赏

  吴荣光(1773-1843):吴荣光印、伯荣秘宝、吴氏荷屋平生真赏、

  翁方纲(1733-1818):覃溪审定(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翁方纲》12印,782页)

  潘正炜(1791-1850):季彤审定、潘氏听帆楼藏、季彤秘玩(参见上书《潘正炜》9、19、11印,1462页)

  伍元蕙(清道光-咸丰间):伍氏俪荃平生真赏、南海伍元蕙宝玩、南海伍氏南雪斋秘籍印、俪荃审定、伍元蕙俪荃甫评书读画之印、南雪斋印(参见上书《伍元蕙》13、18、19、9、23、6印,297、298页)

  王必达(1821-1881):桂林王氏䍩拙斋所藏

  奕訢(1833-1898):随斋鉴定

  溥儒(1896-1963):省心斋图书印(二次)、心畬居士、心畬鉴定书画珍藏印、西山逸士心畬鉴赏、西山逸士

  其他:嘉荫堂

  著录:

  1.清•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五十八石画轩草一,十四页。

  2.清•叶梦龙《风满楼书画录》,卷一(广东中山图书馆馆藏善本)。

  3.清•潘正炜《听帆楼书画记续》,《美术丛书》第四集,第七辑,第515页。

  4.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卷三》,第916页,紫禁城出版社。

  刻帖:

  1. 清•潘正炜《听帆楼续刻》,《广州大典》第四十七辑,子部艺术类第三册,第466-467页。

  2. 清•伍元蕙《南雪斋藏真》,《广州大典》第四十七辑,子部艺术类第五册,第62-63页。

  3. 清•孔广陶《岳雪楼鉴真法帖》,第329-334页,中国书店出版社,1997年出版。

  此季春拍的张即之《楷书卷》(残卷),结体挺峭,牵丝飞动。其劲类欧,其逸类褚,其结体类颜,其神韵则从钟绍京脱胎,与故宫博物院藏《华严经卷第五》(残本,京1-399)本属同一册,辗转离散,并各装成卷,如今分藏异处,徐邦达先生在其所著《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有记述。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全文内容,此本正是紧接在故宫藏本后的一纸四折(书经文300字,见参考图1),而此纸之后,还有一折,书经文62字,不知尚在人间否。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浏览更多→

  参考图1:此卷与故宫博物院藏《华严经卷第五》(残本)拼合图

  那么,此一纸四折《楷书卷》(残卷),是如何从整册中散佚出来?又历经了怎样的流传和递藏?

  徐邦达先生曾过眼四本张即之《华严经》,在《古书画过眼要录》中载有徐邦达先生按:据各册后清张廷济、郭麐等人题记,知道嘉庆年间,还全部藏在杭州艮山内潮鸣寺中。后来渐渐给人巧偷豪夺,分散出外了。胡秋白、陈鸿寿、屠倬等人多向寺僧乞得一册,这里所记的第五卷残册(现已经改装成卷),是陈氏所得一册中的一部分。(第五卷另一部分,自“尔时,华藏庄严世界”至“各各欢喜”止,共十四折页,在嘉庆六年辛酉,由陈鸿寿赠给了吴荣光。到十五年庚午,吴氏又转送给叶梦龙,后来又归潘正炜,记载在《听帆楼书画续记》卷上,今已不知下落。)第三十六卷残册,则是屠氏所得的极小部分。又第三十八卷为胡氏所藏。又第七十一卷一册,后归陆心源,著录于《穰梨馆过眼录》卷三。[3]

  张即之《楷书卷》局部一

  文中提及:第五卷另一部分,自“尔时,华藏庄严世界”至“各各欢喜”止。即是本季春拍的张即之《楷书卷》(残卷)。据不完全统计,张即之墨迹在全球的馆藏仅有三十余件。大陆馆藏的墨迹、碑、帖总计不足二十件。如:1241 年《无量寿佛经》藏于柏林寿兰千山馆;1246 年《金刚经》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1255 年《佛教遗经》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考现存张即之所书《华严经》,共计八本,其中七本与本卷书写格式、每折尺寸相同,多为残本,皆无年款。

  另外,安徽省博物馆藏《华严经卷第十九》(册,梁巘旧藏),与上述七本格式、尺寸不同。

  方爱龙《南宋书法史》载:“张即之曾以楷书抄写了整部华严经,共八十一卷,明代时尚完整保存在内府,后散出六卷,清康熙时,命裘曰修补书全之。散出者,其中三卷于嘉庆年间在艮山门内潮鸣寺,后复从寺中散出。”[4]阮元《石渠随笔》亦载,张即之所书《华严经》,内府所藏,独缺一卷,上命裘曰修补之。若记载属实,那么张即之所书整部《华严经》,均为御府旧藏。

  从现存的七本看,《华严经》原装裱形式都是册页,都有手绘乌丝栏格,每开约34×28cm,每页书经文十列,每列15字,前后皆书写经名。“其漆报裂,纹如古琴,面刻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一字,亦樗寮所书。非即册之首行摹刻者……”见张即之《华严经卷第七十一》(京1-004)册后陆心源跋。这应是整部张即之手书《华严经》的统一制式和装潢面貌。

  张即之《楷书卷》局部二

  而徐邦达先生经眼的四本(表格中前4 件),嘉庆年间尚藏于杭州潮鸣寺[5]。“潮鸣寺多古经䇲,胡兄秋白先生,偕查梅史、屠琴坞、范小湖,多积堂读书寺中,搜得华严经六卷。既付装后,以其半归寺僧。一以与伯氏,一为陈曼生取去。”见张即之《华严经卷第三十八》(苏1-002)后纸张廷济跋。陈曼生所得即《华严经卷第五》。故宫所藏《华严经卷第五》(残本,京1-399)后纸有陈曼生属郭麐题记及曼生藏印;此季春拍《楷书卷》(残卷)亦为陈曼生所有,后赠予吴荣光。(见卷前陈曼生题跋:宋张即之书华严经第五卷第十四纸,曼生得之古刹中,携来都门,分赠荷屋太史珍鉴。曼生题记。)由此推测,陈曼生从潮鸣寺得到的或为完整一册。

  此《楷书卷》(残卷)后跋者十数人:钱樾、伊秉绶、翁方纲、桂芳、吴鼒、宋葆淳、陈崇本、周厚辕、吴荣光、张维屏、陈其锟、潘正炜、丁振铎、陆润庠、袁金铠。有伍元蕙、溥心畬等收藏印,以及“随斋鉴定”、“嘉荫堂”二印。据题跋知,嘉庆辛酉(1801 年)陈曼生分赠吴荣光此一纸四折,余册自藏。至嘉庆十六年(1811)陈曼生属郭麐题“余册”,此时已裱为手卷,末尾一折已不存(郭麐题记时,称“凡三百五十六行”,与故宫现藏本相同);嘉庆庚午(1810 年),吴荣光罢官归里,将此卷转赠予叶梦龙,后著录于叶氏《风满楼书画录》,道光庚寅(1830 年)吴荣光又应叶梦龙之属补题此卷;道光己亥(1839 年)已在叶梦龙之子叶应旸处;道光戊申(1848 年)归潘正炜,并刊刻于《听帆楼续刻书画记》;后入藏伍元蕙“南雪斋”中,并经著录;在粤地辗转数十年,最终入恭王府,又经溥心畬鉴藏。

  张即之《楷书卷》题跋局部一

  ◆曼生分赠荷屋(1801年)

  据《吴荷屋自订年谱》,嘉庆四年(1799),吴荣光举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六年(1801)吴荣光尚在翰林院。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称翰林为太史。陈曼生分赠吴荷屋此经卷,时在嘉庆六年,故有“吴荷屋太史”之称。而嘉庆六年,陈曼生拔贡,赴京就任,此《楷书卷》(残卷)便被陈曼生从杭州“携来都门”并分赠荷屋,此后十年此卷一直在京城,保存于吴荣光的“桐寿山房”中。

  吴荣光举进士,阮元时官户部左侍郎,充任吴荣光的座师,从此吴荣光和阮元开始了长期密切的交往。嘉庆五年(1800),阮元任浙江巡抚,陈曼生游历于阮元幕府中,或许曼生与荷屋的相识,是经由阮元的介绍。

  在吴荣光收藏此卷的十年间,除钱樾、伊秉绶二跋外,其余跋文均署年款,嘉庆乙丑(1805 年)。三月,翁方纲题七言诗,载于《复初斋诗集》卷五十八“吴荷屋编修以所藏张樗寮书华严经残叶属题”。(见参考图2)在京为官期间,吴荣光常向翁方纲移樽就教,《辛丑销夏记》中翁方纲的题跋就多达三十余条,二人最早的交往记录见于《吴荷屋自订年谱》:“嘉庆九年(1804 年),从大兴翁方纲先生讲金石考据之学。”吴荣光得识翁方纲很有可能是座师阮元的推荐,阮元与翁方纲自乾隆四十九年相识而且交情颇深,又同好金石书画,吴荣光素来也是嗜好金石书画之人,阮元将自己的得意门生推荐给书坛盟主翁方纲,当在情理之中。

  参考图2:《复初斋诗集》清翁方纲,卷五十八石画轩草一,十四页。

  按卷后题跋的顺序,伊秉绶应题于1804-1805年三月间。嘉庆七年(1802)伊秉绶官广东惠州知府,后被劾去,旋客北京,主于云谷(叶梦龙)宣南坊画禅斋,与张船山(问陶)、吴荷屋(荣光)诸人往还,有赠云谷楹帖,款署:“嘉庆乙丑(1805 年)四月望将至江南。”[6]伊秉绶与叶梦龙为世交,可能是因为叶梦龙的缘故,伊秉绶与吴荣光也相交甚笃,他们的交往主要是从嘉庆七年开始,伊秉绶客于北京的两三年间,彼时正值伊氏罢惠州知府之后,授扬州知府之前。

  嘉庆乙丑,从三月直到十一月,题者近二十人,所以这一年是《楷书卷》(残卷)在吴荣光的京城朋友圈中曝光率极高的一年。巧合的是,吴荣光所藏(传)胡舜臣《送郝玄明使秦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卷后,也有甲子年钱樾跋,乙丑年跋者有:翁方纲、张问陶、伍良、叶梦龙、潘正亨、周厚辕等,以及吴荣光自题。可见,嘉庆乙丑年,吴荣光与京城诸贤交往、鉴赏书画的活动颇为频繁。

  张即之《楷书卷》题跋局部二

  ◆荷屋转赠云谷(1810年)

  吴荣光在《怀人十二首》中提到与叶梦龙的交情,“论交十七年,云谷为最久。”此诗作于嘉庆庚午(1810年)荷屋被罢官,即将离京之时。道光十二年(1832),叶梦龙逝世,吴荣光悲痛地写下了《叶云谷农部诔》:与余定交垂四十年。余在京,君官户曹。余三度归省,嗣奉先通奉讳,君皆在籍,把晤殆无虚日。庚午余罢官,知交疏散,而君于余好倍笃,常登君家风满楼遥望水软山温、云飞烟灭,相与听然而笑。[7]

  由这篇《叶云谷农部诔》可推断,吴、叶最早相识应该在乾隆五十七年。嘉庆十五年(1810),吴荣光因为漕运事件而罢官,知交疏散,但叶梦龙却对他倍加友好,吴荣光罢官归里后[8],常造访叶梦龙家“风满楼”,也就是在这一年(1810 年)吴荣光将自己珍藏十年的张即之《楷书卷》(残卷)赠送给了叶梦龙,叶梦龙后来将此卷著录于《风满楼书画录》卷一。在这段“知交疏散”的时间,二人常论道、鉴画,可见吴、叶两人之间的友情之深。不止有友情,吴、叶两家还有姻亲关系,吴荣光的四女尚熹(即小荷), 嫁给了叶梦龙四子叶应祺,[9]堪称一时韵事。

  吴荣光为官前后 45 年,其间仅有7年在广东。与吴荣光长年在外为官不同,叶梦龙只在嘉庆九年(1804)与嘉庆二十一年(1816)左右两次到北京为官农部(户部),其间吴荣光均在京城,所以二人无论在京、在粤都交往甚密。这件《楷书卷》(残卷),吴荣光“与云谷互藏卅余年,题者几廿人,”可谓是二人关系的见证。

  道光八年(1828 年),吴荣光奔父丧归乡,直到道光十年(1830)十月,才又出任湖南。[10]卷后吴荣光应叶梦龙之属补题,详述流传,时为道光庚寅(1830)九月,恰在吴荣光离粤之前。幸而有此长跋,才让此《楷书卷》(残卷)的流传脉络更加明晰。

  ◆云谷传予蔗田(1832年)

  在吴荣光为叶梦龙题后二年,即1832 年,叶梦龙去世。据卷后张维屏、陈其锟己亥年(1839)题跋, 提及“蔗田农部”, 可知此《楷书卷》(残卷)已由叶梦龙之子叶应旸继承。叶应旸,字树声,号蔗田,梦龙子,廷勋孙。官至兵部员外郎。极嗜收藏金石书画,绰有父风。道光二十八年(1848) 撰集有《耕霞溪馆法帖》。

  张维屏、陈其锟的题跋中都提到叶应旸在得到此卷前,已经收藏了张即之《佛遗教经》长卷(现藏故宫博物院),可谓两美必合。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人。嘉庆九年(1804)举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因厌倦官场黑暗,于道光十六年(1836)辞官归里,隐居“听松园”,闭户著述。吴荣光《怀人十二首》其中有一首是写给张维屏的,可见二人是旧交。[11]陈其锟,字吾山,号棠溪,广东番禺人。道光六年(1826)进士,以知县用,改礼部主事。遭父母之丧,归里不复出。主讲于羊城书院近30年。曾倡议设义仓,嘉惠贫民。精鉴古,诗文、词皆博。

  ◆归于“听帆楼”(1848年)

  听帆楼主潘正炜在卷后有三题,首题未署年款,后二题分别于1848、1849 年,此时《楷书卷》(残卷)已从“风满楼”转藏“听帆楼”,潘正炜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刻的《听帆楼续刻书画记》中,著录了此卷。

  潘正炜,字榆庭,号季彤,又号听帆楼主人,是清嘉道年间岭南著名的书画鉴藏家;其另一身份是广州“十三行”之一同文(孚)行的执掌人,来华外商尊为“潘启官三世”。潘正炜经商之余广交藏界名流,如吴荣光、叶梦龙、熊景星、孔继勋、韩荣光、罗天池、伍元蕙等人,悉心搜购历代书画名品,收藏之富“甲于粤东”,并专门在潘氏家园内修建了一座小楼,命名为“听帆楼”。

  吴荣光、潘正炜交往多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吴荣光归里之后。晚年,吴荣光精选自己的部分书画藏品,编撰成《辛丑销夏记》。该书刊刻后,他极力鼓动潘正炜也编撰一部书画藏品录,于是就有了《听帆楼书画记》。吴荣光晚年辞官归粤时,曾售于潘正炜部分书画,包括南唐周文矩《赐梨图》、宋李唐《采薇图》等名迹,潘氏皆以详细的金额附于各藏画目录下。据统计,《听帆楼书画记》及《续刻书画记》共收录312件藏品,除借刻的12件外,54 件藏品后附有吴荣光的题跋,约占藏品总数的六分之一。《听帆楼书画记》编成后,吴荣光为作序。

  再来回看此《楷书卷》,卷中钤有五枚伍元蕙的鉴藏章,可知后来经伍氏递藏。潘、叶、伍三家均为广东十三行行商,家资宏富。伍元蕙,一名俪荃,号南雪道人。室名南雪斋、听香楼、澄观阁。广东南海人。辑有《澄观阁抚古帖》。伍元蕙得藏此卷《华严经》后,刊刻在《南雪斋藏真》中。继“南雪斋”之后,又经“䍩拙斋”主人王必达(1821-1881)递藏,他曾官广东惠潮嘉道,卷后可见他的一方藏印“桂林王氏䍩拙斋所藏”。

  ◆入藏溥心畬家(清末)

  此《楷书卷》卷中,还钤有五枚溥心畬的鉴藏印:“心畬鉴定书画珍藏印”、“西山逸士”、“心畬鉴赏”、“心畬居士”、“省心斋图书印”。在《瑰宝遗梦• 恭王府流失文物寻踪》一书中,通过溥心畬自述和日本富田升等学者的研究,列出了曾藏恭王府的部分书画名录,其中便有:“张即之《华严经》一纸”一条[12],但没有详细描述。

  另据中国书店藏(传)张即之《谢翰林学士表》卷后溥心畬题跋,在1925 年之前,此卷《华严经》已入藏溥心畬家。溥心畬跋云:此樗寮真迹也。转折之中,犹近二王,有钗股屋漏之妙,与余藏《华严经》残页同为神物。《华严经》卷嘉庆辛酉陈曼生得诸古刹,分赠吴荷屋中丞,后归叶氏风满楼,又归潘氏季彤,与此卷皆在岭南。《华严经》入余家,《东坡表》为毅夫侍御所藏。内府收张樗寮书《报本庵记》及律诗三首,《华严经》结体与律诗同,《东坡表》同于《报本庵记》,为真奚疑!《宋史》本传称其以能书闻天下,今日宝之,当何如哉?嗟乎!若二卷者皆尝归岭南矣,《华严经》卷不知何时至余家。其后此卷或终归燕赵,而《华严经》复归岭南,皆不可知也。余与毅夫藏此,犹过客之逆旅,如是而已矣,岂有望于后之人哉?乙丑(1925年)三月中浣,溥儒题于槁木庵。末钤“西山逸士”、“乾坤一腐儒”二白文方印。[13]

  题跋中,溥心畬自言“《华严经》卷不知何时至余家。”而经卷本幅钤于伍元蕙藏印上方的“随斋鉴定”又给我们提供了本卷的流传线索。“随斋”系溥心畬祖父恭亲王奕訢的斋号,平生用之较少。郑兰孙(清)撰《都梁香阁诗词集》,有署名恭亲王随斋的题词。[14]由此,我们推断此卷《华严经》在恭亲王奕訢时已入其府内。

  《楷书卷》(残卷)尾,丁振铎、陆润庠同观于宣统庚午(1910 年),此时本卷已在恭王府中保藏了至少十二年(恭亲王奕訢卒于1898 年)。末一跋,袁金铠观于民国二十年(1931)。袁金铠曾于乙丑年(1925)请孙玉泉绘《吕村锄园图》,其后遍请当世名流题咏,如成多禄、王光烈、溥儒、溥僡、柯劭忞、金兆蕃、宝熙、金梁、罗振玉等四十余家,[15]可知袁氏与溥心畬相交往。

  那么,此卷又是何时从溥儒家中散出?此前是如何从粤地流传至京城?若有方家做出进一步研究,则更是此卷之大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