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当前位置:供应信息分类 > 古董拍卖 > 钱币 > 钱币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公司内幕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公司内幕
  •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公司内幕
  • 供应商: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行
  • 价格:
    1.00
  • 最小起订量:
    1168
  •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1号
  • 手机:
    19102030840
  • 联系人:
    林家 (请说在中科商务网上看到)
  • 产品编号:
    176743853
  • 更新时间:
    2024-03-07
  • 发布者IP:
    119.143.199.58
  • 产品介绍
  • 用户评价(0)

详细说明

  哈布斯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公司内幕

  此次“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专场延续传统,以明清宫廷作品为主线,蒙古、西藏、东北印度、尼泊尔等地区各个时期的造像相结合共同构架整个专场的脉络。宫廷艺术品一直以来是藏家们追捧的热点,而清代满洲贵族入关之前已信奉藏传佛教,入主中原之后,藏传佛教更成为皇家信仰。

  Lot 2327

  西藏14世纪 (丹萨替)

  铜鎏金阿弥陀佛

  H 26.5 cm

  来源:

  1.1995年购自伦敦Spink & Son 公司。

  2.纽约拍卖会,2014年3月17日,lot16号。

  3.加拿大私人旧藏。

  阿弥陀佛呈冥想坐姿,双手置于腹前,拇指相对,结禅定印。身穿斗篷般款式的透明僧袍,轻薄贴体的衣袍清晰勾勒出主尊的完美身材。领口在颈后收紧,飘带在身后飘然而下,直抵台座。阿弥陀佛身上的宽袖僧袍,梵文名称叫Sanghati,音译为僧伽梨,最早出现在4-5世纪的印度石碑雕像上。相关最早的尼泊尔如此般刻画僧袍的作品,可参考7世纪的释迦牟尼坐像见图一(参阅冯施罗德著,2003年在香港出版,《印度-西藏铜像》(Indo-Tibetan Bronzes)304页,图74B)。

  图一 尼泊尔7世纪 释迦牟尼坐像

  原属泛亚收藏

  通过对现有丹萨替造像的细致比照,如此尊一般具有胎体特别厚重、莲座外观精致莲瓣排列紧凑、以及底座后面有一截伸出的钮柄等共通特征的造像作品,通常都与丹萨替寺有关。而于面相方面,诸如方脸、高额头、略微突出的眼、口和下巴,也成为丹萨替造像的特征元素。关于这些细节特征,可参考瑞士苏黎世莱特博格博物馆,馆藏的两尊丹萨替造像——不空成就佛和阿閦佛(见Uhlig编撰,1975年出版的,On the Path to the Enlightenment,74-75页)。

  Lot 2327 背部

  (莲座背面中央有突出的楔钮)

  Lot 2327半身局部

  佛陀身上的衣纹采用了萨尔纳特式近祼的表现手法,甚至袈裟之下的胸肌、腹肌都清晰可辨。仅以两道平行连珠线表示衣缘,周身无任何錾刻花纹,如此简约到极致的表现手法,在丹萨替艺术作品中极为罕见,但从Pietro Mele于1948年,丹萨替寺被毁前夕,拍摄的实景照片,我们又的确可以找到这类造像的实例。就陈列在扎西果芒塔的第四层。所谓扎西果芒,是藏文bKra shis sgo mang的音译,意译为“吉祥多门”, 丹萨替寺修建的扎西果芒,就是在外观形制上与吉祥多门塔类似,呈多级台阶式构造,诸佛菩萨护法,就呈阶梯状分类贴壁排列在塔的四周(丹萨替佛像背后的楔钮,即是用来将佛像固定在塔壁上用的),是在该寺创始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1110-1170)圆寂后,由其弟子,止贡噶举的创始人吉丹贡布(1143-1217)主持修建,用来安置其师尊舍利塔的。(参考图二)

  图二 丹萨替寺扎西果芒手绘还原图

  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 A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y,175页

  从当年的老照片中(图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塔周陈列的素面无装饰的佛陀造像。关于扎西果芒的整体结构造型等具体信息请参阅:Olaf Czaja著,2013年维也纳出版,《中世纪西藏的统治者:帕木竹巴及朗氏家庭的政治宗教史及对丹萨替寺宗教艺术的研究》(Medieval Rule in Tibet: The Rlangs Clan and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Ruling House of Phag mo gru pa. With a Study of the Monastic Art of Gdan sa mthil) ,页661,图116;页763,图266-267;本书424-426页,则对扎西果芒这一层陈列进行了深入讨论。另外还可参阅同一位作者2014年,经由纽约亚洲协会出版的《金色的丹萨替:一座西藏佛教寺院》(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 A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y)一书,图21。

  图三 四大天王及扎西果芒塔陈列佛和菩萨的两层

  丹萨替寺实景,Pietro Mele拍摄于1948年

  Golden Visions of Densatil: A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y,21页

  Lot 2327 局部

  关于类似的素面佛装丹萨替造像实例,还可以参考古天一2018年秋拍的一件14世纪阿弥陀佛。仅面相略有不同,其余诸如宽袖僧袍、整体造型比例、莲座制式等细节处理,均与嘉德本场这一尊高度相似。两尊大概率同源,都源自丹萨替寺当年辉煌的八座扎西果芒。

  参考:2018年北京拍卖会秋拍Lot 4073,成交价:678.5万元

  Lot 2301

  清康熙

  铜鎏金男相观音

  H 15 cm

  观音菩萨以游戏坐姿坐在岩石座上,内着及胸内衬,外披厚重的錾刻有缠枝莲纹的袈裟,周身衣饰繁复华丽,佩戴各种璎珞钏环。额际佩戴一根纤细的发箍,正中央饰摩尼宝珠。右手于胸前作捻物状,比较独特的,是其手腕处悬挂着的金刚法铃。

  此尊观音坐下,也不是传统的莲花底座,而是自然生长的岩石山,很有可能刻画的就是“南海观音”。根据《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第二十七参访观自在菩萨章》,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名普陀洛迦山,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有各种华果树林,有柔软的香草,飞泉与镜湖,交相映彻,是一个海上仙岛。无量菩萨围绕,观世音菩萨于金刚宝石上,对其宣说大慈悲法。普陀洛迦,是梵文potalaka的音译,其实也就是指我们中文翻译的“南海普陀”,意译为光明山、海岛山、小花树山等。所以“南海观音”中的“南海”,指的也并不是我国的南海。慧苑著《新翻华严经音义》卷下:“此翻为小花树山,谓此山中多有小白花树,其花甚香,香气远及也”。此山被定为现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剌耶山以东的巴波那桑山papanasam,位于提纳弗利(Tinnevery)县境内。

  Lot 2302

  元

  铜鎏金四臂观音

  H 17 cm

  此尊刻画的四臂观音,又称为卡萨巴尼观音,为慈悲心之显现,有着护佑众生免于堕入轮回六道之大利益,其咒语即为举世闻名而常被持诵的六字大明咒,其意义为「皈依于持执摩尼宝珠于莲花者」。这是一件比较典型的元代作品。元代(1279-1368)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最具艺术创作力的时代之一。随着蒙古统治者统一全国,国内宗教艺术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来自尼泊尔和西藏的艺术家们被请到元首都大都,与本土的同行们协同合作,创作出一批高品质的佛教艺术品。

  菩萨一面四臂,全跏趺坐姿,前二臂合十于胸前,合掌中有摩尼宝珠一枚,后二臂半举于身体侧后方,分持念珠与莲花,念珠憾失。头顶的宝冠设计非常独特,额际的华丽五叶宝冠还连带着半截帽冠将葫芦型发髻完全包裹其中,髻顶饰嵌松石摩尼宝珠,余发分两束呈波浪状披双肩。周身配饰齐全,各处珠钏均以颗粒饱满高浮雕连珠表现,尽显华美尊贵。坐下承双层束腰莲花底座,下层中央莲瓣最大,其余莲瓣以之为中心呈微放射状排列,瓣型饱满又不失挺拔秀美立体莲瓣绕座一周,尖端饰简化卷云纹。

  当时,无论是宗教还是艺术都有着相当的包容性。藏传佛教全面盛行的同时,诸如禅宗、净土宗等其他佛教传统也并没有消失,此件精美的四臂观音像,就是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融合之下的产物。圆润丰腴的面容及眉眼刻画风格,均符合汉地造像的审美传统;唇角明显的笑意令整体偏向甜美的面部表情,以及头冠、衣着、周身钏环的设计样式,又都带出明显的尼泊尔造像的风格元素;周身饰物多处镶嵌珊瑚、松石等宝石,则是藏地造像的惯用表现手法。整像身材比例适中,纤细却又充满力量感。胎体厚重,金色浓郁醇厚,无论在艺术表现力还是收藏价值方面,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坚挺实力。

  今年10月刚刚结束的邦瀚斯香港“诚虔韵映”拍卖会上,一尊元代铜鎏金观音像的整体种过像风格神韵均与嘉德本场这尊类似,尤其是莲花底座的制式可谓如出一辙。

  参考:香港拍卖会2020年10月,第117号拍品。

  Lot 2323

  清乾隆

  铜鎏金吉祥天母

  H 13.3 cm

  来源:法国马赛私人旧藏。

  吉祥天母,藏语称“班达拉姆”,是藏密中一个非常重要女性护法神。她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人物,传说是天神和仇敌阿修罗搅动乳海时诞生的。后来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把她塑造成女神,为她取名“功德天女”(又称吉祥天女),说她是毗湿奴的妃子、财神毗沙门之妹,主司命运和财富。后来她成了佛教的重要护法神。在藏密中,吉祥天母颇受崇奉。据说公元7世纪时,藏王松赞干布在拉萨建大昭寺时,请她作大昭寺的护法。大昭寺的神殿里至今供奉着她的神像。后来她又升格为拉萨城的保护神。

  此尊吉祥天母造像,是一尊经典的乾隆时期作品。赤足侧坐于奔驰的黄骡子上。胸前佩戴珠宝璎珞,挂人头鬘,面具三目,须眉短须,呈忿怒相。红发如焰,发中饰半月。戴五骷髅冠。右手高举专门对付恶鬼阿修罗的骷髅棒,左手当胸托盛满鲜血的颅碗,象征幸福;手脚雕工细腻写实。天衣于脑后拱起,顺两臂自然飘下在身侧翻飞,身姿侧扭,动势十足。座下有女人皮,女人的头还倒挂在骡子左侧,象征异教徒已被她降服。其坐骑骡子,也被塑造得生动传神,屁股上有二只眼睛。在鞍前端下方有红白骰子,红的主杀,白的主教化。鞍后挂着的荷包里,盛着疫病毒菌。也就是说她是主生死、病瘟、善恶的神。头部及四蹄刻划尤为细腻写实,呈奔走状,四蹄踏于血海之上,海中尚有血气如浪花般翻滚。她骑着骡子飞行于天上、地上、地下三界 所以又有“三界总主”之称。

  Lot2333

  清乾隆(宫廷)

  铜泥金手持金刚菩萨(六品佛楼)

  款识:“大清乾隆年敬造”铸款;“手持金刚菩萨”佛名刻款;“无上阳体根本”归属品部刻款

  H 16.5 cm

  来源:北京拍卖会2004年秋拍Lot2410

  藏传佛教格鲁派,主张修学佛法当由显入密、显密兼修,将整个修行过程分为六个次第说即六品,清乾隆朝耗费世大财力修建的八处六品佛楼,即是以此六品经典教义为基础,以佛造像、唐卡、佛塔等法物具象地、立体地供奉,系统的表现其修行思想而修建的。

  这件出自乾隆朝六品佛楼的小铜像,依正面底沿阴刻佛名款,刻画的是手持金刚菩萨像。菩萨三面六臂形象,三面皆戴花冠,顶结高发髻。面相端庄沉静。主要两手分执金刚法铃和法轮,左副手分持莲花、宝剑,右副手分持摩尼宝、金刚杵。上身袒露,下身着裙,两肩搭帔帛,帔帛自颈后下垂至左右腰侧打结,穿过大腿,下垂于莲座正面两侧,形式比较独特。菩萨所有身体祼露的部分均作泥金处理。跏趺端坐在单层覆莲座上。

  除正面底沿的佛名款,莲座上沿还有“大清乾隆年敬造”铸阳款、底座背面刻有“无上阳体根本”表归属款。依据现有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六品佛楼-故宫梵华楼内供奉次序,此尊手持金刚菩萨像应供奉于二室无上阳体根本品,西壁第二层第二龛。

  参阅:《梵华楼》第二卷,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页380,图293

  Lot 2339

  西藏14-15世纪

  石雕白象香插

  H 9.5 cm

  关于焚香,朱熹《香界》中有“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的意境;宋代宋庠亦有“耳界千声外,炉薰一室中。妙心那有住,真意本无空。”充满禅意的诗句。焚香雅事,是中国古代文人精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于焚香之趣,古书上多有论述。而香插,即是这种雅到极致的文化之下的必然产物,慢慢的竟也成为一类具有独特韵味的赏玩器物。

  嘉德本场这件作品,是以白象为主题的香插作品。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和平与祥瑞的瑞兽,因其平均寿命可达七十余年,也是长寿的象征。佛教世界中,瑞象常作为菩萨坐骑出现,藏传佛教转轮王七政宝中就包括“力量的象征——象宝”。民间也常有以象为题的艺术作品。这件香插巧妙的在白象的背部安置了一个小莲台,原本莲台之上应是竖立个宝瓶之类插香器物。瑞象足下承双层莲花底座,宽扁莲瓣,古拙可爱,意趣横生,是不可多得的精巧器物。中国嘉德2012年春拍,曾有一件永乐御制铜鎏金宝瓶瑞象尊,当年以1552万元成交。

  参阅:永乐御制宝瓶瑞象尊

  中国嘉德2012年春季拍卖会Lot2562,成交价:1552万元

  Lot 2352

  西藏16世纪

  铜鎏金上师像

  H 46.8 cm

  此尊上师像红铜鎏金,无头冠,呈比丘相,面相方圆端正,额际高广,双眼目视前方,鼻梁挺拔,面容和善,雕刻自然写实,呈青年样貌。内着交领僧坎肩,披袒右肩袈裟,藏地高僧的经典装束。体量较大,小臂为分体铸的,右小臂和左手已憾失。虽有残缺,却难掩其超群的雕铸工艺和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