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参较完备的记载,则当推清人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书中对海参的营养和滋补功效持完全的肯定态度,并认为“虽生于海,其性温补,功埒人参”。

他对海参的各类、生长习性、加工方法及品质鉴别质量都有了较准确的描述:“海参生北海者佳,为天下第一,其参潜伏海底,至二月初解冻时,多浮出水面,在海沙中孳乳,入水易取,然腹中出子后,惟有空皮,薄体松,味不甚美,价亦廉,识者贱之,名曰春皮。四五月则入大海深水抱石而处,取之稍难,体略肥厚,至伏则潜伏海中极深处石底,或泥穴中,不易取,其质肥厚,皮刺光泽,味最美,此为第一,名曰伏皮,价颇昂,入药心此种为上” 。

海参的烹调方法在清朝年间已致成熟,海参的美食价值开始得到普遍首肯,朱彝尊的《食宪鸿秘》载有四法,其一是“浸软(即泡法)”煮熟,切片入腌菜、笋片猪肉炒用佳”,另三法是“或煮极烂,隔绢糟,切用或煮烂芥辣拌用亦妙,切片,入脚鱼(即甲鱼)肉理妙”,以上做法操作都很简单。《清稗类钞饮食》中有“煨之,使极烂,辅佐小而刺者,先去沙泥,用肉汤煨三次,然后鸡、肉两汁红煨之,使极烂,辅佐物则用木耳,以其色黑相似也”,与今日之“红烧海参”颇有相似之处。

《随园食单》和《随息居食谱》 等中皆有制法,最有特色的是 《调鼎集》中之“蝴蝶海参”。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史料中记载中海参菜肴二三十种。古人烹制的海参菜除了上面提到的菜肴外,还有海参羹、海参粥、海参球等吃法。《随园食单·海参单》录有“鸡参羹”的烹制方法“切小碎丁,用笋丁、香丁入鸡汤煨作羹”,《调鼎集》中还记述了“野鸡海参羹”,并强调制羹时要将物料切成末,煨烂。

清代诗人方文写有一首海参诗,有“尤宜作羹 ”的吟咏。到清朝中后期,海参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地方名馔,凡厨艺兴旺之地,皆有代表性的海参名肴出现,如山东的葱烧海参,嘉兴的木耳海参(又名嘉兴海参),苏州出名的是蝴蝶海参和十景海参,沪上出名的是瓤子海参等,这些风韵各异的海参菜闪亮登场,大大烘托了当地餐饮界的气氛,许多酒店饭庄还靠海参菜打出了名气,海参菜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整个饮食界,成为我国山珍海味中的首列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