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教育越来越受重视,2017年,游泳成为广州市中考体育必考项目之一,深圳市中考体育选考项目。但游泳仍是中考体育的“冷门”,据招考办数据,今年广州仅有692名学生参加游泳考试,不到考生总数的1%。去年深圳选考游泳的学生不足0.5%,且满分率不足60%,今年没有明显增长。面对游泳教育的弱化,近日,省教育厅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普及学生游泳教育工作,提升学生游泳技能水平,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基本实现全省大中学生人人会游泳。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快报记者的随机采访中,有家长认为“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盲目推广学习游泳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溺水概率。

中山大学体育部文老师(化名)则指出,从规避风险角度而言,不入水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会减小,但没有任何数据表明不会游泳的人溺水事故比会游泳的人更少;遇到突发状况,会游泳、自救才有生存几率。

文老师强调,“会游泳”并不是单纯的“能游泳”,还包括对水域情况的判断,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在水中出现抽筋、呛水、遇到被缠绕、大浪、旋涡等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理等,因此,正规的游泳教育除了教四个泳种的技能,还要同步教学防溺水、溺水急救、风险评估等课程。

扔到水里自然会游?可能游数百米就力竭

家长吴先生回忆,幼时在恩平跟随年长的伙伴在河里玩耍,从狗刨式开始游水,自然而然学会了游泳。因此他认为自学游泳的效果不一定差,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学习游泳也是如此。吴先生认为把游戏当做课程学习,还要求考试,在紧张、有目的的学习氛围下,孩子可能反而学得慢;如果专业的老师和救生员配置不足,学生入水集体学习也会更危险。

“家长自学游泳的经历代表游泳需要学习,但这种不专业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项老师指出,游泳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游泳教育需要专业的师资配置,教师、急救员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认证。家长要相信专业的技能和教练,只有学习正确的运动技能,游泳才能发挥作用。

文老师也表示,自学游泳由于动作和用力方式不规范,可能游数百米就力竭,数千米更难以为继。而专业的游泳学习注重细节,让学生保持动作科学规范、不变形,根据学生的水平教导合适的泳种,从而游得更远、更快、更安全。因此有条件的学生选择专业学习更好。

校内学习游泳难度大?场馆条件正在提升

部分家长认为各级学校重视游泳教育是良好的方向,但并不寄希望于在校内学习游泳。蔡女士的女儿即将升入初中,她认为游泳必须要学,但在校内难有安全保障,也没有可持续学习游泳的时间。而且秋季学期9、10月份,入水上岸后体弱的孩子通常感到寒冷,11、12月不具备天气条件,春季学期3、4月是流感高发期,游泳池传播病菌、上岸后受寒会增加学生感冒几率;5、6月又是考试时期,因此暑假7、8月才是适宜游泳的季节。

对于家长顾虑的游泳课程时间问题,南海中学的体育科长项老师认为家长无须过度担心。由于经济问题和社会重视问题,过去较少有恒温、室内游泳池可供学生学习,但随着国家支持体育发展,很多学校的普通游泳池升级为恒温、室内泳池,档次和功能性的配备有极大的提升,因此秋冬季和夏季训练的差别并不大,学习时间大大增加。

但记者了解到,对大部分学校而言,场地不普及仍是最大障碍。项老师表示,加强游泳教育的要求将促使校方思考在没有专业场地的情况下如何推广,如借助校外合法的机构、场馆的力量,为学生提供游泳场地;或购买服务进行游泳普及和指导。“与第三方合作游泳课程时,学校和老师仍有责任和担当。”项老师强调,学校一定要参与课程教育与安全管理。

浅水区游泳不用怕?家长要一刻不离身不离眼

家长脑海里的溺水画面伴有呼救、挣扎,但孩子溺水并没有如电视剧一般的剧烈动作。

“年龄越小,溺水的反应越难表现出来。”吴医生指出,小孩子的认知里没有溺水的概念,因为天然对水的亲近,并不知道安全的度在哪里;而且儿童的身体反应不完善,求救意识不强,溺水后不会和成人一样大喊、挣扎,也没有向上浮的主动性,可能在2~3分钟内就会溺水。

此外,很多溺水事故正是发生在孩子游泳的浅水区。一旦孩子脚部没有踩到泳池地面,就容易心理恐慌。因此孩子游泳的安全主要靠家长,吴医生提醒家长,要一刻不离身,一刻不离眼。

婴儿就能早教游泳?亲水训练仅是打基础

如今有不少机构推出婴儿游泳早教班,也有不少家长帮孩子报读。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吴婕翎告诉记者,婴幼儿游泳教育有一定道理。因为婴儿在羊水中处于水环境,天生对水感到亲近,所以大部分新生儿放入水中会呈现比较舒适的状态,小孩子也非常喜欢玩水、对水没有恐惧。

但此时接触水不为学习游泳技能,主要是保持孩子对水的熟悉感、亲密感,每月或者每周继续坚持、反复强化孩子潜在的、对水的自然反应,以便孩子长大后对水不陌生。触水可从出生一个月以内的婴儿开始,如果一直有亲水经历,孩子2~3岁便可以借助工具浮游,为学习游泳技能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