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百科中,农业的定义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它的劳动对象,通常意义上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和其衍生品。在传统行业的划分中,农业归属于第一产业,“重农桑,务耕田”、“农业稳则天下稳,农民安则天下安”、“民以食为天”、“湖广熟,天下足”......古往今来关于农业重要性的谚语层出不穷,由此可见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重要性、特殊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纵观世界史,有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而只有中国的历史,是从来没有断代的,而这其中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建立的基础,就是一粒粒小小的农作物种子。

关于农业文化的起源,可以用“男耕女织”、“刀耕火种”这样的字眼来追溯,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工的播种模式,同样也反映了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由此(或更早)的时间,农业便早已产生。我国最早的粮食作物,就是“粟(也称:稷)”,它带壳就叫谷子,脱壳后就叫小米。它原产于中国黄河流域,在我国栽培史有7000年的历史,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谷、米粒、稻根、稻秆堆积物的化石被发现,在新石器文化遗址如西安半坡遗址、河南裴李岗遗址都出土过粟粒。

在周代,谷子是首要作物。周代拿稷来代表谷神,和社神(即土神)合称社稷,并且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名词。农官也称为后稷。粟由野生狗尾草驯化栽培而成,既耐干旱、贫瘠,又不怕酸碱,所以在我国南北干旱地区、贫瘠山区都有种植。甲骨文“禾”即指粟。粟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

及秦,设治粟内使管理国家农财。至汉,景帝改设大农令,武帝又改为大司农。大司农下辖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分掌粮食库藏,物资供应,物价调节,国库出纳,皇帝亲耕田等事务。甚至有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之说。

说了这么多,农业的重要性,不用再表,那么,当下的现代农业,特别是山区农业,你,要如何开始你的农业之路呢?下面,是我自己一点点小小的看法,或许,有不对,肯定有不足,仅供大家参考。

一、立足当下,筑牢基础,做到“身未动心已远”。

就如同各家各户需要生活、过日子一样。你要了解和清楚自身的现状并做好定位,作为心中有数,开动之前,你需要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自己有什么?还缺什么?想要达到什么层次?

农业的基础,无非就是播种和养殖。是山林还是坡地,是泥土地还是沙土地,光照是否充分,地块是否积水,酸碱度怎么样,是适宜种,还是适宜养,是适宜发展传统农作物,还是适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这些,都是开动之前需要先打好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基础牢靠,产业发展才会无后顾之忧,而且,因地制宜的发展,人文环境、地域文化、群众基础这些都是能够成为前进的助力,陌生的品种,它的知晓率、参与率这些都是未知,农业从没有旱涝保收一说,不能孤注一掷,更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为什么说要“身未动心已远”,是因为在现代农业中,你要明白,不再简简单单的把种子种下去,洒点水,施点肥,坐等秋季大丰收。就算你在土地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你也不敢说你对所有动植物生长习性、生长环境、生长周期都能信手拈来,没有前瞻性的谋划,没有发散性的思维,一切都只能是妄想和空谈。

二、认真选址,相信科学,做到“学海无涯苦作舟”。

都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种养的关键,在于选址和选种。地块的特性,决定了适宜的产业、品种的选择,决定了产量和收益周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论是利民还是利己,利益,往往都是最终追求的目标。如果不相信科学,不做具体细致的谋划,明知不能为而强行为之,则最终不仅起不到效果,见不到收益,甚至会留下血的教训。农业不比其他,农作物的荒芜和畜牧品的死亡,最终留下的,就是尘归尘、土归土,就是这么现实。不相信科学的最终结果,就是为土壤徒增有机肥,仅此而已!

选择了基础良好的地块,选取了优良的品种,此时的你,还不能满心欢喜的开始憧憬丰收在望的喜悦,因为,这时候,更要像小学生一样,拿起工具,像初开始学习写字从点横撇捺等细节入手,学习种养基地规划知识、栽植饲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疫病防疫技术、产业增收及产品收获、销售技术等等等等,此时,才是真正的“摸着石头过河”。

三、注重总结,加强宣传,做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辛勤的劳作、埋头苦干,更需要寻觅志同道合的战友、建立同舟共济的团队、开展绘声绘色的宣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志同道合的战友,是前行之路坚实的后盾,同舟共济的团队则像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发动机,如何确保起步够快、运行更稳、运转更顺畅,集众人之智慧,燃兴旺之火焰,有了这些,至少,你已经成功了一半。“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宣传和推介,在任何时候,都是少不了的,这里的宣传,不仅要见之于报纸、媒体,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品牌意识,“人的名、树的影”,只有当你打响了你的品牌、叫出了你自己的特色,才能被铭记。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会做的不如会说的,前行之路慢慢,适时地发声和推介,吸引目光、引起注意,不是为了博得名利,而是为了“采众人之长、集百家之智,成一家之言”。

四、特色鲜明、打造精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农业的基础形式,是简单的种养,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农旅融合,形成了集“休闲、观光、采摘”等一体化的新型农事体验活动方式。

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耕种与养殖。因为你有的,别人也有,甚至规模更大,品种更齐全,方式更新颖。如何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关键是要做到特色鲜明,打造精品。

农业是离土地最近的行业,因为其特殊性,鲜明的地域特征,在农业行业中,显得十分突出。本地区适合种什么,就在本土产品上做文章,别人没有的,我就抓住机遇做到最好,本区域内大家都有的,我就争取做到最优。

五、着眼长远,建章立制,做到“山高绝顶我为峰”

哲学上讲“内因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又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进入了农业这个甜蜜又辛劳的行业,你就注定必须要充分发挥你自己的能动性,外部的因素,仅仅是作为锦上添花的补充,是因为热爱这片土地,是因为热爱这个行业,是期望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浇灌希望的种子,所以才辛勤耕耘。

同时应该引起注意的是,不同性质的运作模式,有其不同的规章制度,比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人独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严格按制度办事,才是规范化的前提和保证,如果偏离了制度这个大前提,一切都是枉然。此时“循规蹈矩”,使你获得外部因素的根本保证,响亮的名字,固然是加分项,但是如果不能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那最终,一切都将会是空中楼阁。

看过了许多农业领域的辛勤奋斗者,听过了许许多多成功的故事,感触最深的,还是因为心怀桑梓之情,对土地热爱的深沉。如果说,最后还想说什么,我觉得用两句诗来形容农业人最为贴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